会计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案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比较宽泛,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增的经济主体(经济组织)和机关团体、公用事业等非营利机构对会计人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比例较高。据有关部门统计,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仍是未来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才群体之一,事实上会计人才需求量也一直排在各地人才市场需求的前十位。

       从人才需求单位来看,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4300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的中小企业 ( 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 ) 及基层金融机构 ( 如专业银行基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 )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人才。从岗位层级看,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学历层次需求不高、且相对需要人数多,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目前我国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市场对既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员的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从各地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学历需求看,社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超过对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会计电算化高职人才的社会需求不仅当下旺盛,而且前景看好。

       就河南省而言,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资本市场开放与发展,以及企业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对会计电算化人才有着较大需求,省内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多以吸引本科以下学历人才为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普遍受到企业青睐。另外,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将需要大量的本科以下学历的财会人员。

       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是提升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将有很大提高、管理将更加规范、商品化会计软件更加实用、会计软件的标准更加成熟规范,会计电算化人才将成为现代会计队伍的主体,河南省现有在职于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人才多数是通过短期培训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的现状来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型、实用型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这种旺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是我们办学的方向和动力,也是办好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建设基础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始建于2005年,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现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1. 以“双师型”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初具规模

       从2005年起,通过引进、培养、进修、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以老带新人才建设路径,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过硬,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比例为30%;“双师”教师14人,比例为7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人,比例为45%。近年,学院着眼于整体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对教师个体实行错位发展,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相对分工,优势互补。同时,积极从企业引进财务管理精英人士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处于同类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较高水平。

       2. 构建了体现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引领,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与业界专家结合,不断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体现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技能、态度相统一;同时,专业课程坚持开放性和动态性,把业界对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和学生后天迁移化发展统一到课程建设之中,专业课程体系日益完善。

       3. 建立了保障实训教学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平台

       从2005年起,分三个阶段投资60多万元,用于财经实训中心内部硬件建设,先后建成了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室等,形成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使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功能达到较为完备的水平。以此为基础,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河南天马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天海电器集团、河南同发纺织有限公司、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永达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并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10个,保障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实习、专业教师实践进修的需求。

       4. 初步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能力立体化双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探索,初步构建起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能力立体化双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财会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财会人才”为目标,坚持学院培养与大学生自我培养双结合,以强调大学生职业能力自我培养为重点,完善了大学生职业能力自我培养的路径和达成向度,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成熟的特色模式。

       5. 打造了着眼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民生工程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坚持“双证书”制度,为学生实现就业铺就“绿色通道”。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不仅建立了多个能够满足实践、实训、实习等教学需要的基地,而且积极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基地和窗口。近年本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90%,且就业质量及层次不断提高。

       三、专业建设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创结合的发展道路。树立系统培养理念,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确立和更新专业培养观念、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综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注重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学生学历提升和职业成长打下基础。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财会专门人才,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培养适应财务工作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财会人才。

       2. 建设目标

       以“培养适应财会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为理念,依托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继续探索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能力立体化双培养模式”;强化“政校企行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创结合”,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模块,在校企之间形成内在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搞好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等衔接;加大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聘请业界精英和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坚持“一体双翼”(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兼顾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模式,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到2013年,把本专业建成有相对专业优势,有较好业内口碑,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省内知名专业。

       四、专业建设内容

       1. 遵循高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依照系统培养理念,继续积极探索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能力立体化双培养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侧重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对职业能力自我培养的弊端,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依靠学院培养与学生自我培养的特色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主线,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块,使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教育、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衔接,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具体讲,“双培养模式”包括:

       (1)学生综合能力自我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自我培养模式的内容是:以“做一名高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为中心,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依托,以“闻、见、练、战”相结合的四层次手段为保证,以成功心理激励为关键,结合学校培养,实现综合培养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成为一名高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院综合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学院综合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思维模式,突出“是什么、如何做”;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立体化课程模式和立体化教学模式为主体,以三形态课堂体系为依托,以四层次教学手段为保证,以双循环学习体系为关键,综合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成本计算、审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成为能力强、上岗快的高端技能型财会职业人。

①课堂模块(三形态):

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      +      第三课堂

为基础           为依托               为关键

理论课堂         实习课堂             社会课堂

(理论学习)  (校内实训基地)    (社会实践、实训)

       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单一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突出了实践教学,形成了课堂特色。第二课堂作为校内的实训课堂,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课堂通过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及时、密切,最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②教学模块(五手段):案例+情景+互动+实训+导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突出案例、情景和互动教法,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结合专业技能课进行实践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导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对学生在专业职业技能学习中进行跟踪指导,导师由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

       ③教学手段(四层次):会计电算化专业采用“讲、见、练、战”四个层次教学手段。“讲”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适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见”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性理解工作过程和工作技能,也是学生在自我培养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案例增强自身感性理解工作过程和工作技能的基本环节;“练”是指学生通过专业实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战”是指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使其具有实战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④学习模块(二循环):认知财务——体验财务——实践财务——再认识财务——再实践财务——熟练掌握技能。

       学习模块突破以往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学习方法改革的弊端,根据专业特点,创立二循环学习模式,通过第一次理论学习使学生认识财务,通过第二课堂体验财务,通过社会课堂实践财务,具备了初步能力。通过第二次理论学习,再认识财务,通过社会课堂再实践财务,最终掌握职业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实践操作能力弱,眼高手低,是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技能操作是否扎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针对企业用人要求,要不断健全实践性教学模块,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理念,练就职业技能,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名合格职业人的转变。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高标准建设规范化实验实训平台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使之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强化学院与基地的紧密联系,建立以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有机互动、优势互补机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新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1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1个、ERP沙盘实训室1个多功能实训室1个。这些实训室具备进行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实操训练的功能,配置必备的实物及工具。学生毕业前进行综合模拟实训,通过实际业务的演练,系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零距离上岗所需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建设要求,依托河南省豫北高职教育集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科学完善的校外实训管理制度,保障实训基地有效运转,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职业规范化影响,领悟现代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管理意识等素质要求及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本区域院校同专业的实习实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在建设期内新建6个校外实训基地。

       (3)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验实训内涵建设按照“强化内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要求,以“软、硬件”共建和良好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构建为总体目标,把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建成具有示范性、模拟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四性”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本地区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实验实训基地。

       3. 专职教师进企业,行家里手进课堂,教做相长,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或培养1名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途径包括到知名高校访学、业务部门实践、培训进修等途径,使其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需要,提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协助学院组织制定、实施专业师资培养计划和人才调配计划;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

       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有计划选送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单位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多途径、立体化进行培养。专业骨干教师要求取得硕士以上学位,获得“双师”证书,具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有一年以上同本专业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历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通过以上措施,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操作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4. 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带动经济管理专业群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会计电算化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投资与理财、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共同提高发展,扩大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更多学生受益。

       发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点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把相关专业组织起来,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学习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共享重点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和建设成果。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⑴建设多媒体技术实训室,充实和完善专业群的实验实训室,促进各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利用公共技术平台,协调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

       ⑵培养骨干教师10名,使各专业任课教师的基础理论、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以最新的专业知识来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公共技术平台重点专业师资建设资源的作用,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⑶利用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包括: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考试系统及标准,试题库。其中2012年建设1门,2013年建设2门。

       5. 强化政校企行合作,高质量建设开放性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学历提升和员工职业进修提供有力保障

       资源库的建设定位于会计电算化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分阶段地将其他相关课程纳入进来。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资源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资源库、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库、课程体系资源库、模拟实验实训资源库、授课教案资源库、教学课件与录像资源库、教学指导资源库、课程习题资源库、考核标准与考核系统资源库、教材资源库等,逐渐将全部的课堂授课内容和实验实训实况进行录像并上网公布;继续开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动画和仿真课件;完善和充实远程教育系统;继续充实其它网络资源。

       6. 立足于职业成长规律,内外结合,建立新的全面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

       重点改革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块,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块,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企业和社会人员全程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发挥高校智力资源集中优势和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创结合,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三年建设,校内实训室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到2013年达到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社会培训鉴定需要能力,为本地区企业提供社会培训与咨询服务。开放本专业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待业人员、青年农民、退役士兵、在职职工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两年内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500名。

       为企业提供税收策划、会计培训等服务工作,密切校企合作,力争建成区域性财务服务中心。同时,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挥辐射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主动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并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政校企行”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工作领导组,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具体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为主要骨干力量,吸收企业和行业协会专家参与,共同探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问题;成立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管理专家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确保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为稳步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使示范专业真正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龙头,学校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重点保障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训在经费上的需求;在教师引进时优先保证其需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急需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引进在学历上适当放宽要求;在图书资料购置、教材出版、科研立项、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2. 创新机制,多方筹资,确保有效利用各种建设资源

       一是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经专家论证,提出资金需求预算,确保专项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二是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相应配套专项建设资金;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创新专业建设机制,争取社会对专业建设的资金支持。

       3. 全员参与,全程考核,努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定职责、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期检查建设进度,全员参与,实施绩效考核,落实专业建设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建设项目优质高效。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责任追究,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通过两年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现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施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及工学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提高。

       1. 专业技术能力达到本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到2013年,将建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工位充足的市场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在校生一体化教学、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准岗位实习的要求,同时也可满足其它专业提供相关的实训以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教师培训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能够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提高员工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受益面。另外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技能提升培训教室建成后,引进行业名师、挖掘学校教学内部资源来提高教学水平,吸引社会人员前来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沙盘模拟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被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回到其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的时候,能够有新的思路和创意。

       2. 建成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建设,将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资格取证内容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顺利实施。

       3.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学团队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改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比例结构,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使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80%以上。

       4. 毕业生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具有职业道德高、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就业,就好业,就业发展后劲优势明显。

       5.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市场化实训基地、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可以完成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会计电算化技能鉴定、ERP资格认证等相关培训,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良性循环。

 

2011年9月

 

 



25 指投入建设经费的单位名称